《大明風華》:“中國式家庭”的生存之道
“你們這家人啊,算計來算計去,這活著還有什么勁”,太子妃一臉嫌棄的對太子吐槽說,但這不是一部現代劇的臺詞,而是出自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古裝劇《大明風華》。
在我們日常家庭生活中,這種類似的話是不是很熟悉?親戚間吵吵鬧鬧,夫妻間互相拌嘴,在一地雞毛蒜皮中蒸騰著人間煙火氣,就是真實家庭生活的常態。
不同于以往古裝劇中多把重心放在傳奇人物的演繹上,在《大明風華》這部劇中,而是一反常態的“接地氣”,能在朱棣一家的故事里,窺見中國式家庭的原貌。
家庭對中國人而言是有特殊情感的,傳統的中國家庭,從來都不僅僅是親緣關系的集合,“中國式家庭”建立在一種結構之上,“倫理順序、長幼關系”這種結構習慣,甚至比每一個具體的家庭成員成為更自然的存在。不是單一的群像聚合,而是讓每個角色都在正確的位置上,做出正確的姿態,組合成有序、有羈絆、有重疊的結構群像。
朱棣既為君者,也為人父,劇中君臣父子五人跪地相擁,泣血起誓,威嚴下是為父者對兒子身上幾十處刀傷的清楚記憶,徐徐闡述的過往回憶像密布的血管,滲透進歷史的肌理,疏離背后的親密依然如平凡家庭一般,這是典型的“中國式情感”,一個故事的講述僅僅是形式的外殼,潛藏其下的是人物身上細膩又綿延的情感涌動。
《大明風華》中幾個兒子之間的暗自較量,其實就像普通人家兄弟一樣,兄弟之間雖然有誤解矛盾,但是作為一家人,親人之間其實沒有長久的仇恨,更多還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。
在一場父子較量的戲中,朱棣面對太子想要讓出自己的皇位的選擇,一怒之下拔出劍讓大兒子砍掉二兒子的腦袋,面對這種兩難抉擇,太子朱高熾用一幅《猛虎圖》讓局勢轉危為安,第二天兄弟二人見面又言歸于好,這就是太子的生存大智慧。
太子妃曾經在劇中發問,“你為什么不干脆砍了他,我們也落的清凈”,太子的回答則是:“今天砍了他的腦袋,明天掛到墻上的人頭就是我們“,太子實際上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。
他三番兩次的不敢動弟弟的行為,雖然表面看起來是懦弱膽小,但實際是因為他知道父親一直在試探自己,太子曾經說過一句話,“在這個家庭中生存,手中不能沾血”,作為非常規手段上位的朱棣,內心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后代會互相殘殺。
就是因為敏感地洞察了父親的這一心理,所以太子干脆裝傻裝到底,這就是中國人家庭相處的中庸之道,中國人情緒內斂,擅長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,特別是在兄弟之間,找個平衡點讓自己顯得弱勢一點,更能維持家庭關系中表面的和平。
這兩年關于家庭的現實主義劇集中,每一部都有一個共同的討論熱點,就是人應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之痛。作為孩子,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,而作為父母,不管對外再強勢內心都渴望著親情,《大明風華》中“猛虎圖”那一場戲,就生動詮釋了關于親人如何和解這一命題。
在這場戲中,當朱棣告訴被關了禁閉的太子,自己這幾天看了他所批閱的折子,覺得十分寬慰決定給他一些獎賞時,朱高熾又提起要辭去太子之位,并讓老二當太子,于是朱棣一氣之下給了他一把劍,讓他一劍砍下弟弟朱高煦的腦袋,情急之下,朱高熾趕緊令人拿了那幅猛虎圖給朱棣看,朱棣看著畫上所題的詩句,一時之間感慨萬千,眼眶含淚。
那句話上是這樣寫的,“虎為百獸尊,誰敢觸其怒,唯有親子情,一步一回顧”,畫上的猛虎象征著朱棣,三個老虎就像兄弟三人,雖然身在皇家有許多身不由己,但是就像猛獸也會舐犢情深一樣,內心對于親情和溫暖的渴望,是人類的原始本能,也怪不得朱棣會心頭一酸。
而在后續中,父子兄弟三人痛苦的場景也顯得格外感人,朱棣知道太子最委屈,講起了當時太子駐守應天府,一守就是大半年還勤政愛民,講起了漢王還沒板凳大就跟著自己上陣打仗,他身上的每一寸刀痕劍痕自己都知道,而老三心細如發,一駐守軍營就是一夜,父子四人所有的不甘、委屈都在一場落淚中釋放,每個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和解和原諒,親情打破了彼此身上的矛盾和誤解,再次成為了溫暖人心的力量。
這就給了我們一些啟示,作為社會人,有部分人身上可能有著自己的“原生傷痛”,就像太子的傷痛是自己的仁厚,漢王的傷痛是父親偏心大哥,朱棣的傷痛就是害怕子孫重蹈自己的覆轍,沾上朱家人的血。從《大明風華》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無論原生家庭關系如何,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與自己和解的機會,在“一地雞毛”中尋找生活治愈,這才是家庭這個溫暖詞匯的真正奧義。
推薦閱讀:葉紫網
相關閱讀
宜春都市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來源:宜春都市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宜春都市網所有,轉載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宜春都市網”,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二、凡來源非宜春都市網的(作品)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,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。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。